
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中國制造2025》全面實施之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裝備制造業作為重要產業,加大投入和研發力度,奮力搶占世界制高點、掌握技術話語權,使我國成為現代化裝備制造大國和強國。我國正不斷加速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加快中國制造走出去的步伐。
在哈薩克斯坦北部城市巴甫洛達爾郊區,由中國有色金屬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與哈薩克斯坦鋁業公司合作建設的哈薩克斯坦唯一一座電解鋁廠的廠區里有一座功勛墻,墻上鐫刻的漢字十分醒目。哈薩克斯坦工人為了感謝中方人員的辛勤勞動和付出,在工廠竣工時特意用漢語把中方建設人員的名字刻在紀念墻上,并排在最前面。
成功實施的哈鋁項目成為中國有色金屬建設公司在哈薩克斯坦的一張名片,通過這個項目,中國有色金屬建設公司在哈先后拿下了五個大型建設項目,帶動了超過200家相關中國企業的裝備和材料出口到哈薩克斯坦。
國家發改委剛剛公布的2015年產能和裝備“走出去”成績單顯示,2015年,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1180.2億美元,增長14.7%。其中,投向裝備制造業的70.4億美元,增長154.2%。企業通過境外投資設廠構建全球營銷網絡、通過境外并購獲得先進技術,核電和高鐵裝備成體系邁入國際市場。截至目前,我國國際產能合作已經形成以我國周邊重點國家為“主軸”,以非洲、中東和中東歐重點國家為“西翼”,以拉美重點國家為“東翼”的“一軸兩翼”布局。
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我們已經具備優勢產能的一些中國制造業,同時也具備了技術輸出的能力。所以我們國際合作的形勢將從原來的貿易加工產品出口為主,向以技術輸出和資本輸出為轉變。那么這種轉變也不斷地拓展我們中國制造新的市場空間,培育新的增長點,形成我們經濟發展新的動力。”
這種新動力反過來又促進我國產業加速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在鄭州中鐵裝備的組裝車間,這臺世界上直徑最小的硬巖掘進機即將完成最后的組裝工作。國際頂尖的建筑施工承包商——意大利CMC公司已經采購了這臺設備,這也是我國自主研發制造的設備首次出口歐洲市場。
未來五年,我國將實施高端裝備創新發展工程:在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高檔數控機床、機器人裝備、現代農機裝備、高性能醫療器械、先進化工成套裝備八大領域要實現自主研制及應用。
歐美國家最早針對流程工業提出了“智能工廠”的概念。流程工業智能工廠由商業智能、運營智能、操作智能三個層次組成。而在中國制造2025及工業4.0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PS的支持下,離散制造業需要實現生產設備網絡化、生產數據可視化、生產文檔無紙化、生產過程透明化、生產現場無人化等先進技術應用,做到縱向、橫向和端到端的集成,以實現優質、高效、低耗、清潔、靈活的生產,從而建立基于工業大數據和“互聯網+”的智能工廠。
工業物聯網的提出給“中國制造2025”、工業4.0提供了一個新的突破口。物聯網是指通過各種信息傳感設備,實時采集任何需要監控、連接、互動的物體或過程等各種需要的信息,其目的是實現物與物、物與人,所有的物品與網絡的連接,方便識別、管理和控制。傳統的工業生產采用M2M(Machine to Machine) 的通信模式,實現了設備與設備間的通信,而物聯網通過Things to Things 的通信方式實現人、設備和系統三者之間的智能化、交互式無縫連接。
在離散制造企業車間,數控車、銑、刨、磨、鑄、鍛、鉚、焊、加工中心等是主要的生產資源。在生產過程中,將所有的設備及工位統一聯網管理,使設備與設備之間、設備與計算機之間能夠聯網通訊,設備與工位人員緊密關聯。如:數控編程人員可以在自己的計算機上進行編程,將加工程序上傳至DNC服務器,設備操作人員可以在生產現場通過設備控制器下載所需要的程序,待加工任務完成后,再通過DNC網絡將數控程序回傳至服務器中,由程序管理員或工藝人員進行比較或歸檔,整個生產過程實現網絡化、追溯化管理。 氣缸小編為您分享 http://pneumatics.cn/
